氐族

历史上高度汉化的农耕少数民族
氐族,中国西北古代民族[1],自称“盍稚[a]”,“氐”是它族对其之称,曾与匈奴、鲜卑、羌、[jié]合称为“五胡”[3][4]
关于氐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分为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同源异流说”,即氐族来自于羌族;第二种说法认为氐族和羌族从来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长寿和杨建新的说法,即氐族发源地是甘肃陇南地区[5]。春秋战国时期,氐族活动于今甘肃省东南、陕西省西南、四川省西北的交界处,东汉西晋时期,氐族经历了三次大迁移,期间不断建立起政权组织。西晋后期战乱不断,天水等六郡包括氐人在内的十余万流民进入梁州益州,氐人首领李特发动起义,晋惠帝永兴三年(306年),李特之子李雄改称皇帝,定国号大成,建立成汉政权,历经六世,于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被东晋安西将军桓温所灭[6]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年),氐族首领苻健自称皇帝,建立起由氐族统治的前秦政权,之后苻坚不断扩大前秦领土,并将关中十五万氐人迁往各方要镇,氐人活动领域逐渐扩大。前秦灭亡后,氐人吕氏以河西地区为中心建立起后凉政权,许多氐人迁移至河西地区。后凉灭亡后,不断有氐人发起反叛,建立了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以及阴平国等政权组织[7]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益州总管王谦起兵反周,沙州氐帅杨永安聚众接应王谦,被魏将达奚儒打败[8],此后氐族在历史上的记载逐渐消失[9]隋唐以后,氐人逐渐融于汉族藏族之中,孙宏开杨耀坤等专家推测,主要分布于今陕甘边以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区的白马族是氐族后裔[10]
氐族在中国历史上曾取得许多辉煌的成就,政治上,氐族参与了西部地区的政权争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文化上,氐族承继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大一统”思想,自觉延续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11];农业上,氐族作为农耕少数民族,在两汉时期形成了发达的农业经济前秦苻坚开凿泾水渠,并在氐族政权内推行区种法,从而推动了汉族和氐族的农业发展[12]。除此之外,氐族有着以不同的服装颜色命名部族、喜好喝酒、居住板屋等风俗习惯[13]

族名词源

“氐”最早见于甲骨文“雀取氐马羌”“龙来氐羌”等,除此之外,《诗经》和《竹书纪年》中亦有提及,部分学者根据这些甲骨文认为,氐族在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但也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上的“氐”与商代以后典籍记载的“氐”意思不同,并非指代部族,氐族的形成应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氐族的称号由来有两种说法,学术界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氐族的名称来自于氐人居住地的地名,即陇坻。在秦代,氐族居住的天水陇南地的地形被称为[][b],因此这一地区的居民被称为氐人。另一种说法认为氐族的名称来源于公羊谷梁传》中的词汇“[]”,羝与氐人放牧的羊有关,成为氐族的图腾,因此人们以氐为族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