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汉

十六国时期氐族李雄建立的割据政权
成汉(304年—347年),为两晋十六国时期、宕渠李氏一族在巴蜀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其中,李雄建立的政权国号为“成”,其堂弟李寿建立的政权国号为“汉”,合称为“成汉”。[1]成汉前后共历五任皇帝,国[zuò]43年。[2]
西晋元康六年(296年),受关陇地区战乱和饥荒影响,六郡之一的豪酋李特、李庠李流兄弟随六郡百姓避难而入蜀。西晋永康二年(301年),因弟弟李[xiáng]被益州刺史赵廞所害,李特、李流率六郡流民进攻成都,攻走赵廞。李特自称镇北大将军,后改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两年后,李特又率流民军攻入成都少城,自封成都王,建元建初,并赶走继任的益州刺史罗尚[3][4]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十月,李特的儿子李雄即成都王位,改元建兴。两年后,在道教领袖范长生的劝说下,李雄即皇帝位,改元晏平,定国号为“大成”。在李雄的领导下,大成国对外扩张,对内实施宽厚养民政策,国力一度达到鼎盛。[5][6][4]东晋咸和九年(334年)六月,李雄病逝,其侄李班继位,四个月后,李雄的庶子李期发动政变,杀死李班,即皇帝位,改元玉恒[7][8][4]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四月,汉王李寿再次发动政变,废黜李期,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建元汉兴[4][7][9]东晋建元元年(343年)初,李寿病逝,其子李势即位,改元太和。三年后,又改元嘉宁。李势奢靡残暴,导致国力日渐衰落。东晋永和二年(346年),东晋大将桓温进攻大汉国,李势战败逃亡,后请降于东晋。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三月,李势被东晋封为归义侯,成汉自此灭亡。[4][10][11]
成汉国的区划以州—郡—县的管理体制为主,最鼎盛时,共辖约45郡、162县,北至汉中郡,西南至永昌郡,东至三峡,南至兴古、梁水郡。[12][13][14]成汉政权的中央职官体系和武官体系多效仿魏晋中原王朝职官系统。[15]经济上,成汉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制造业同样发达,李寿即位后,铸造了中国最早的纪年号货币“汉兴钱”。[16]成汉与晋、前凉、前仇及后赵等政权有外交往来,但多是以战争为主。[17][18][19][6]成汉的史学研究有一定的成就,最具代表性的是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20][21]

国号由来

西晋光熙元年(306年),李雄成都(今四川成都)称帝,国号大成。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李雄的堂弟李寿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汉。因此,李氏家族于十六国时期、在成都建立的政权统称为成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