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以先秦老子“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
道家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学派之一,后世认为其思想主旨始源于老子。该学派流派众多,主张“道”是万物的本源或本原,也是自然规律或法则,崇尚自然,依规律而行,以“道“论为理论基础,以“德”论为处世的根本方法是其基本特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周杨朱列子等。[1][2]
以老子学说为发端的道家学派在先秦时期的发展中逐渐演化出老庄道家、稷下道家和杨朱道家三个学派支流。[3]秦汉时期经过两次学术大综合,其中的稷下道家一脉得以进一步发展,稷下黄老之学成为道家学说的主流形态。在魏晋时期,道家学说则以魏晋玄学为主要表现形态。隋唐之后,道教哲学成了接续道家学说的主要形态,纯粹的道家学术仅是注释先秦的道家典籍。[4][2]
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主张自然无为、贵柔主静、轻物重生等,追求人生与社会关系的和谐。[5][6]其学说影响深远,在东汉时催生了道教这一中国本土宗教[2],在魏晋时期“有”“无”等概念为僧肇等佛教学者借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7]宋明时期,道家学说中潜在的“体用”“性理”等观念,对北宋理学的理论建构产生了直接影响。[8]此外,道家的思想学说还对艺术创作、中医养生等产生了深刻影响。[9][10]阴阳鱼作为道教重要的符号,也与道家学说密切相关。[11]

名称

道家形成于先秦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但在秦汉以前,只有“老子之学”“庄子之学”的名称,而没有“道家”这一名称。[2]道家最初也称“道德家”,见于西汉时期形成的《史记·列传·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在同一篇章中,司马谈也对其进行进一步归类并提出“道家”一名:“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