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湛若水(公元1466年—公元1560年),祖籍福建莆田[1]出生于广东增城(今广州市增城区),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2][3]他初名“露”,字民泽,为避祖讳先改名为“雨”,后又改名“若水”,改字元明,因居增城甘泉,故号甘泉,也被后世学者称为甘泉先生,晚号默翁。[1][4]
湛若水出生时,湛氏尚为村中大姓望族,后家道中落,致使他14岁时才入学就读。[1]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湛若水考中举人,次年会试落第,后师从大儒陈献章(即白沙先生)潜心学习六年,悟出“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并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承继陈献章衣钵,成为江门学派的传人。[1][5]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湛若水进士及第,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当时其与王守仁相识论道、各自对外讲学,两人的学说也被并称为王湛之学。[6][7]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湛若水因母丧丁忧,此后四年在西樵讲舍讲学。[6][8]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湛若水入朝参与编修《明武宗实录》,历任翰林院侍读、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等职。[6][9][10][11]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75岁的湛若水致仕,回乡后建“天关精舍”书院,此后游览多地、专职讲学。[12][13]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湛若水在广州禺山精舍病逝,后归葬天蚕岭(今增城永和镇)。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穆宗追赠湛若水为太子少保,追谥“文简”。[14]
湛若水一生注疏六经、讲解实说,著述众多,有《圣学格物通》《心性图说》等著作。[15]其又工于书法,有《西樵绝壁诗轴》纸本[a],《比邻西郭诗轴》纸本[b]等作品传世。[16]湛若水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心包万物”“执事敬”“初心与习心”“知行交进”等哲学思想,[17]政治上提倡重农恤商、实施仁政[18]其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弟子近3000人。[19]湛若水对王阳明(本名王守仁)有较大影响,王阳明亦始终视其为他亲密友人,其与王阳明共同推进了当时的心学思潮。[6][13]江右王门学派代表人物罗洪先评价曰:“洒脱似周敦颐,温雅似程颢,气魄似王守仁,自得似陈献章。”[20]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评价:“湛若水在当时可与王守仁齐名,他的思想是一个不断走向开阔、走向圆熟的过程,但过于追求圆熟或是其在后来没能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2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