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

明代儒学大师
刘宗周(1578年3月4日-1645年7月30日),字起东(一作启东),别号念台,世称蕺山先生,浙江绍兴山阴人,明代儒学大师[1][3][2][]山学派创始人。[5]
刘宗周幼年丧父,自幼随母在外祖父章颖家中长大,跟着外祖父读书认字。[2]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刘宗周考中举人,四年后,又考中进士,出任行人司行人。天启初年,升为礼部主事,后又担任右通政;在多次检举魏忠贤后,告病还乡,朝廷多次征召,他力辞不出,被认为“高傲自大”,遂被革职为平民。崇祯初年(1628年),刘宗周被征召担任顺天府尹,他多次上书劝谏崇祯皇帝应该从官员的品德修养开始改革,被崇祯皇帝认为迂腐,于是便又告病还乡,但随后,崇祯皇帝又将他征召回朝,先后任工部侍郎左都御史,在任左都御史期间,他因劝谏崇祯皇帝不应该干扰司法工作问题,被崇祯皇帝革职为民。明末,北京沦陷后,福王南京称帝,多次征召刘宗周入朝为官,刘宗周推辞不过,入朝后,他向福王进言应早做北伐打算,但不被福王所接受,于是愤然隐退。不久后,清军攻陷南京,接着杭州也快速失守,刘宗周于是绝食二十三日而死,享年六十八岁。[1][3]
刘宗周继承和发展了张载元气论,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理气论和道器论,提出以形气为本的人性论,以及良知不离闻见的认识论。[6]他强调“慎独”“敬诚”的理学思想[6][7],是明末思想上富有创造性的大儒,代表了明清之交学术界对明代理学的总结。刘宗周的学说后被黄宗羲陈确等人继承,开创了清代义理学、实学的风气。[1][3][8]刘宗周的著述丰富,有《刘蕺山集》十七卷,以及《刘子全书》《周易古文钞》《论语学案》《圣学宗要》等。[1]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