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旋结构

生物结构中的基本单元
双螺旋结构,即DNA双螺旋结构,是生物结构中常见的基本单元,发现于1953年,发现者是年仅25岁的詹姆斯•沃森和37岁的弗朗西斯•克里克。[1]
1953年2月28日,詹姆斯•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女科学家弗兰克林拍摄的X射线衍射照片,成功推断出遗传物质DNA的三维结构模型,他们不仅确认了DNA一定是螺旋结构,而且分析得出了螺旋参数。[2]双螺旋结构指的是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3]1962 年,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三位科学家因这一发现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4]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和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层次。[1]

简介

双螺旋结构自发现以来就为人类提供了诠释和利用生命体有机结构的重要工具。关于不同螺旋结构的诠释和它在基因科学中起的巨大作用,从数学家,生物学家,生物医学工作者,乃至纳米科学技术工作者,正在进行着不弃不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