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溃疡(gastric ulcer,GU)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因以胃黏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故被称为“胃溃疡”。[5]发病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中国南方患病率高于北方,城市高于农村。秋冬和冬春之交是高发季节。[2]
胃溃疡的发生与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多种因素相关。胃溃疡的典型症状是慢性、季节性、反复发作、节律性、规律性的上腹痛,其他症状有腹胀、反酸、恶心、呕吐等。胃镜检查是诊断的首选方法和金标准。[6]胃溃疡通常需要与胃癌、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胃泌素瘤克罗恩病等鉴别。[2]
溃疡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如降低胃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胃肠动力药等,促进溃疡愈合。有少数严重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胃溃疡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幽门梗阻胃出血、癌变等。胃溃疡经过及时治疗,95%以上的消化性溃疡都可治愈。[2]胃溃疡主要预防措施有:适当休息,减轻精神压力;改善进食规律、戒烟、戒酒及少饮浓茶、浓咖啡等。[6]
1793年,医学家Baillie在尸检时发现胃小弯溃疡,从此开始了西方医学对胃溃疡的研究。1910年,医学家Schwartz写下名言:“无酸无溃疡。”这不但是对胃溃疡病因认识的起点,而且仍然是对胃溃疡进行治疗的指导原则之一。1983年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以来,对胃溃疡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7]
根据2007年在上海进行的一项内镜横断面调查显示,在同意接受内镜检查的问卷人群中,6.07%患有胃溃疡;2021年在上海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共纳入1108名被调查者,其中经内镜诊断的胃溃疡达2.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