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军事家、政治家
司马懿(公元179—公元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军事家、政治家,西晋政权的奠基者。[1][2]
司马懿出身河内郡世族,早年投奔曹操,先后在丞相府担任文学掾、丞相主簿、军司马等职。曹操晋位为魏王,立曹丕为世子,提拔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司马懿屡次为曹丕出谋划策,深受信任和重用。[1][3]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曹丕称帝,司马懿历任尚书、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等职,晋爵安国乡候。曹丕多次率军出征,司马懿留守许昌,负责大军后勤事务,因功晋爵向乡侯。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继位,司马懿晋爵舞阳侯,与大将军曹真受命辅政;不久,司马懿率军击败孙权进攻,升任骠骑将军[1][4]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正月,蜀国降将孟达谋反,司马懿率军平定,诛杀孟达;[1][5]此后,从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到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司马懿率军抵抗蜀国进攻,与诸葛亮对峙,以逸待劳,使诸葛亮北伐功败垂成,期间先后升任大将军、太尉[1][6]又在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率大军平定辽东公孙渊叛乱。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少帝曹芳继位,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受命辅政,先后升任大司马、太傅;[1][7]司马懿与曹爽争权,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发动高平陵政变,不久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升任相国,受封安平郡公,此后独揽朝政。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四月,司马懿率军平定王凌之乱,诛杀楚王曹彪,又囚禁曹魏宗室诸王。同年八月,司马懿去世,终年七十三岁。[1][8]后来其子司马昭晋位为晋王,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追谥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称其陵墓为高原陵[1]
司马懿历事曹魏四朝,功勋卓著,率军平定孟达之乱、击退诸葛亮北伐、打退吴国入侵,平定辽东公孙渊叛乱,稳定了曹魏政权。魏帝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又在平定王凌和楚王曹彪的叛乱后,禁[]曹魏宗室诸王,削弱了曹魏宗族力量,为其子孙建立西晋政权奠定基础。[1][9][10]司马懿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11]
后世如晋朝史家虞预、学者干宝等评价司马懿才略过人,善于用兵,知人善任。[12][13]唐太宗李世民评价司马懿大奸似忠,表面恭顺实则狡诈,两次接受君王托孤重任,前恭后倨,专权擅势,心怀篡逆,因此被后赵皇帝石勒讥为乱臣贼子,遭到后世唾骂。[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