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

三国时期曹魏重要将领
曹真(?—公元231年),字子丹,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要将领,曹操同宗侄子。[1][2]
曹真的父亲曹邵早死,曹操将其收养,视如己出。曹真成年后统率虎豹骑,跟随曹操征战有功,获封灵寿亭侯,先后升任偏将军、中坚将军、中领军。[1]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侯渊战死汉中,曹操任命曹真为征蜀护军,统率徐晃等人在阳平关击败刘备部将高详[1][3]曹丕继位后,曹真升任镇西将军,假节,统率雍州凉州的军队,晋爵东乡侯。张进等人在酒泉郡叛乱,曹真派部将费曜讨伐,斩杀张进,平定叛乱。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真返回京城,升任上军大将军,假节钺,统率京城内外的军队后。曹真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大破羌胡联军,平定了河西地区。次年曹真与夏侯尚等率军征讨孙权,因功升任中军大将军,加授给事中。[1][4]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重,遗命曹真与陈群、司马懿等人辅佐朝政;魏明帝[ruì]继位,曹真升任大将军,晋爵邵陵侯。[1][5]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入侵,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降,曹叡派曹真统率大军镇守郿县,与张郃一同平定三郡;次年诸葛亮率军攻打陈仓,被曹真击退。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真入朝觐见,升任大司马;同年七月,曹真奏请伐蜀,曹叡准许,命曹真与司马懿水陆并进伐蜀,后因连日大雨被迫退军。[1][6]曹真因病返回洛阳,于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去世,死后追谥为元侯,其子曹爽袭爵。[1][7]
曹真历事三朝,魏明帝曹叡称赞他竭诚尽忠,谦逊有德[1]陈思王曹植在《辅臣论》中称赞他谋划深远,克敌安邦。[8]晋朝史家陈寿评价认为,曹真与其他曹魏宗室大臣一样,因为亲戚关系而显贵一时,辅佐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