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传霖

清朝末年大臣
鹿传霖(1836年-1910年),男,清朝末年大臣,字润万,又字滋芝轩,号迂叟。直隶定兴县(今属河北省)人。清朝末年大臣,都匀知府鹿丕宗第五子。在他的政治生涯中,鹿传霖曾任广西兴安知县、桂林知府,广东惠潮嘉道道员,福建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职务。[1][2]
鹿传霖出生于直隶(今河北)定兴。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最初加入清军胜保部,对抗捻军。鹿传霖先后担任广西兴安知县、桂林知府(1874年)和广东惠潮嘉道道员等职。后来,他晋升为福建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光绪九年(1883年),鹿传霖晋升为河南巡抚。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调任陕西巡抚,次年因病开缺。光绪十五年(1889年),鹿传霖再次担任陕西巡抚。[1]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升任四川总督。任内重教兴学,创办同文学堂和算学馆,推行地方教化,赈灾济贫。后因处置川藏瞻对等土司事务失当而遭撤职。戊戌政变后,被起用为广东巡抚,旋改授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率兵赴山西护驾,随至西安,实授两广总督,又升军机大臣,连授礼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深得慈禧太后信任。两宫回銮后,兼署督办政务大臣,参与推行清末新政宣统帝即位前,与醇亲王载沣同受遗诏,后累加太子太保,授东阁大学士,至宣统二年(1910年)病逝于任上,终年七十五岁。死后晋赠太保,谥号“文端”,并入祀贤良祠[1][2]
鹿传霖历官五十余年,为官刚正清廉[2]。在地方革除弊政、惩治贪吏、救灾平乱,并尽心创办四川中西学堂,政绩斐然。立朝辅政时,赞许停书院、办学堂、颁学制、停科举、设学部等教育兴革措施,并“汰冗费,去中饱,罢不急之工”,于清末新政的推行出力颇多。遗著有《筹瞻疏稿》《鹿传霖日记》等。[3][4][5]

人物生平

鹿传霖抚陕期间,注重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同州府朝邑县(1958年撤销县制并入大荔县)的东南部,被南北流向的黄河洛水夹在中间。光绪十六年(1890)六月,暴雨成灾,洪水泛滥,黄、洛两河逼近,境内民众惊恐不安,田子村、赵渡镇等村镇民众已纷纷迁徙逃亡。鹿上奏朝廷,获治河帑金20余万两,委派候补知府宫尔铎等专事河工,并请邻省援派熟悉河工之人才到朝邑勘测施工,先在唐王社以北修石堤三条,命名为永安堤;又在县城以东沿黄河15里的地段内筑坝20余座,使咆哮的洛、黄二水各归其道。为防万一,他又变通营制,添设往来巡逻马队,既维护地方治安,又提供水情预报,终使民心安定,没有酿成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