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变

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内部的政变
戊戌政变,是指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为了扼杀维新变法所发动的宫廷政变。戊戌政变宣告了“百日维新”的彻底失败。[4]
鸦片战争[a]后,中国已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维新志士要求变法的呼声日益强烈。[2][3]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任命康有为参赞新政,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为“军机四卿”,[1][4]并在103天的时间内,陆续颁布谕旨230余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触犯了顽固派利益,双方为此展开一系列斗争与冲突。[1][8]同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实行“垂帘听政[5][9]同时下达懿旨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志士。9月28日,“戊戌六君子”未经审判于北京菜市口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被全部取消,“百日维新”宣告失败[1][5][6]
戊戌政变是晚清政局中的一起重要事件。[10]政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部分维新人士转为保皇派;一部分人被革命思潮所影响,投身革命运动中去。[11]同时,要求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的呼声更高,促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的涌现。[12][13]政变发生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改良主义推动社会变革产生失望情绪,越来越多地转向革命,倾向于暴力推翻旧体制,直到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4][15]戊戌政变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维新志士的被杀戮以及顽固派的重新上台执政。政变以后的朝政更加黑暗,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10][16]

政变背景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a]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根本性改变,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同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面临严重问题,经济不景气,民不聊生;政权不稳固,人民负担沉重,并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反清暴动和农民起义,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一步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