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

清末维新派人士 “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锐(1857年-1898年),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晚清维新派人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遇害身亡。[1]
清咸丰七年(1857年),杨锐出生于四川绵竹的一个书香门第。早年间进入成都尊经书院学习,才学得到张之洞赏识。后考取知县,被张之洞招入幕府,成为张之洞倚重的幕僚,掌管着机要文[],并参与规划加强海防、兴办实业诸事。[2]中法战争中,杨锐向张之洞献策起用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3][4]光绪十五年(1889年),杨锐任内阁中书,参与修[zuǎn]《大清会典》。甲午战争后,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运动,参与“公车上书”,参与创办“强学会”,鼓吹开发民智,讲求经济之学,学习西方科技等变法自强之道。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杨锐组织建立蜀学会,招收在京川籍人士,为新政训练人才。随后杨锐又参与戊戌变法,向光绪帝提出兴办教育、操练兵士的主张,任军机四章京之一,负责推行新政。[5][1]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28日,因戊戌变法失败,被处斩于北京菜市口,年仅41岁。[1]
杨锐被后世称其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著作有《杨叔峤文集》《杨叔峤诗集》等,[6]并著有阐述其书法理论的《秦汉碑篆文考》一书。[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