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主义

是一种试图以非革命手段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潮
改良主义是一种试图以非革命手段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潮。这种思潮宣扬阶级合作,主张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局部的微小的社会改良; [1]反对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主张通过法令和立法途径实行社会改革,变资本主义为“普遍福利”社会。改良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2]当时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已充分暴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已蓬勃兴起,在资产阶级学者中,以及工人运动内部,都有人鼓吹社会改良主张。前者如讲坛社会主义者和费边社会主义者,试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借助于在资本主义法制范围内的一系列政策,调和阶级矛盾,使资本主义趋于完善; 后者如工团主义以及蒲鲁东拉萨尔等右倾机会主义者,反对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主张通过和平的经济改良,或者通过阶级斗争议会斗争,使劳动者的处境得到改善。

简介

改良主义是一种思潮。主要内容是:承认市场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制度的条件下实行点滴的社会改良;改良国家制度,促进社会循序渐进进步,不赞成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宣扬民主,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扩大民主和取得议会多数就可取得政权;让人民得到实际恩惠,以让国家发展。产生于19世纪中叶,发达国家的“工人贵族”是其产生的社会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主义在国际范围内广泛流行,并与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潮互相呼应。在一些落后国家,主张实行局部改革而不触动原有社会制度的思想主张在不根本触动资本主义制基础的范围内,实行些微小的、点滴的社会改良,以阻止和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资产阶级思潮。19世纪中叶流行于英、法等国,随着改良主义宣扬阶级调和、阶级合作,主张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实行微小社会改良的一种资产阶级政治思潮。改良主义盛行于19世纪中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的年代。当时资产阶级中间一部分人想要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暴露出来的某些弊端,以保障资本主义社会永世长存。他们主张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实行 某些改良,满足工人阶级一些日常的细小的眼前利益和要求,目的是麻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意志,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也有反映。工人运动中一些右倾机会主义者就是改良主义者,他们主张不触动资产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把争取实行某些微小的社会改良作为斗争的最终目标。19世纪中叶的法国P.J.蒲鲁东、L.勃朗德国F.拉萨尔英国工联主义者,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可能派、英国费边派和德国伯恩施坦派等,均属改良主义派。改良与改良主义,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改良主义把改良看得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把它当作斗争的唯一手段和最终目标,用改良代替革命从而取消革命。马克思主义不是笼统地反对改良,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拒绝改良,但认为革命是最高原则,改良只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辅助手段和副产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改良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让步,其目的是阻止、削弱或扑灭革命斗争;但同时,无产阶级也可以从中获得某些暂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列宁说:“任何改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都有两面性。”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充分认识这种两面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方面不拒绝利用改良来发展革命的阶级斗争;另一方面决不能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口号和策略。

现代改良

2004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四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学会顾问于光远同志 正好在广州,学会在珠岛宾馆召集了多位学者专家,和任老、于老两位学会顾问一起,举办了一个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及改革发展问题的座谈会。学会的两位年轻学者发言中认为,政治改革是当务之急,是执政党增强执政能力、降低执政难度、分散执政风险的关键。能不能及时推进政治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摆脱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政治危机的恶性循环,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又一次大考验。任老表示基本同意这些观点。他指出:“政治改革就是走向和实现社会民主和法治。现代民主不光是为民作主,为民作主比不为民作主好,但不够,还得由民作主。光是爱民亲民为民,这还可能是古代就有的民本思想,现代的民主必须是由民作主,由民与为民有本质区别,由民作主指的是人民、民众是社会、国家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