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汉勋

清朝时期学者
邹汉勋(1805—1854),清著名学者,[1][2][3]新化(今属隆回)人。[4][5][6]字叔绩。[7][8][9]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舆地学家,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10][11][12]邹汉勋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五均论》、《读书偶识》、《水经移注》等30余种,[13][14]共460余卷,[15][16][17]多毁于战火,后人刊有《邹叔子遗书》七种传世。[18][19][20]

生平

邹汉勋一生致力于舆地学研究,注重古为今用创新发展,并通过实地调查,以补古之不足,主张“知古期以用于今,知今期以稽于古”。他依据以经纬测绘地图的理论和方法,在《宝庆疆里图说》中提出绘制地图的基本原则:1、明分率(比例);2、分准望(方位);3、定中宫(坐标);4、测日量,即作图以经纬度划成方格,每格按比例等于若干里。他还创造性地沿用前人绘制地图的诸种图形标志,并不断改进使之完善,如山用“叠人”;水用“双线”;道路用“叠点”等。他的博学多才,被士林尊称为“古之郑贾,今之江戴”;他的舆地学与当时驰名京都魏源的经史、何绍基的书法并称为“湘中三杰”。乡谚赞曰:“记不全,问魏源;记不清,问汉勋。”可见其当时的知名度。
邹汉勋年幼聪颖好学,"乡居苦书少,辄诣郡学借观,手录口诵,于天文推步,方舆沿革、六书九数之属,靡不研究。"〈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本传》〉年十五六岁,佐长兄汉纪撰《左民春秋图说》,十六七岁,佐仲兄汉[huáng]撰《群经百物谱》诸书,十八九岁,即着手自撰《六国春秋》。二十岁以后,精研汉学,"居高平山中,穷年兀兀,日对一编,不与世俗接,亦少朋[chái]讲习考订之益,心精一缕,独追古初。"〈左宗棠:《〈邹叔子遗书〉序》终成《读书偶识》三十六卷,后被王先谦编入《皇清经解续编》。汉勋于学无所不窥,深明经义,旁及诸子百家,而特长舆地,尝谓知古者期以用于今,今古之不相通,官名,氏族、法制典章,川郡地名皆是,而地各尤丛杂难据,故考核独详。道光十九年〈1839年〉,应乡前辈邓显鹤之约,校刊《船山遗书》,凡五十一部三百余卷,遂知名于世,后应聘修湖南宝庆府志》,为海内名志。又赴贵州,先后修贵阳大定兴义安顺诸府志,五年内成书二百三十六卷。所撰《新宁形势说》、《贵阳循吏传》,皆洞中日后情事。
邹汉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