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昭陵

明穆宗朱载坖陵墓,国家AAAAA级景区
明昭陵,属于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天寿山陵区大峪山的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坖及其皇后李氏(明穆宗孝懿庄皇后)、陈氏(明穆宗孝安皇后)、李氏(明穆宗孝定皇后)的合葬陵墓。[1]
明昭陵的地下玄宫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原系世宗朱厚熜为其父母所建,后搁置不用。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皇帝崩,因生前未建寿宫,为省时、省力、省开支,经大学士张居正及礼、工二部审定,认为将大峪山下这座现成的玄宫稍事增筑,陵园就可大功告成。六月十五日,万历皇帝下诏营建驾崩的先帝陵寝于大峪山东麓。七月,封闭的地下玄宫被打开,随即开始增建陵园的地上建筑。万历元年(1573年)六月,地面工程竣工,用时1年。明昭陵占地约34600平方米,陵寝制度基本沿用泰、康诸陵,平面亦呈前方后圆形状,但也有其自身特点。明昭陵的“祖陵孙用”在明陵中非常特别,这种利用为别人所建的玄宫来埋藏帝后的情况在明代仅此一例。历史上明昭陵屡遭破坏,1987年4月开始修复,1992年修复完毕,是明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1]

历史发展

陵区选址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乾清宫病故。礼部左侍郎王希烈万历帝[]之命往天寿山为穆宗选择陵地,选得了永陵左侧的潭峪岭(今德陵所在位置)。同年六月,万历帝又命大学士张居正司礼监太监曹宪于即位礼后再去陵区审视。张居正对万历帝说:送终的事情重大,寻找陵地的风水理论又十分微妙。事情重大,在处理上就应考虑详尽;道理微妙就应广集众言以便做得恰到好处。他建议参照嘉靖年间选永陵时事例,派遣礼、工二部大臣及科、道官各一员,钦天监通晓地理官员、阴阳人等,再推举廷臣中精于地理堪舆之术的官员一人,一同前往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