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成

三元里抗英英雄
何玉成,男,鸦片战争期间和战后的七八年里,在广东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中,爱国士绅凭借他们拥有的社会地位,利用他们占有的优越条件,起了组织和领导的积极作用,从道光二十一年四月(1841年5月)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到战后组织社学反侵略武装,何玉成、王韶光等是其中的积极分子和骨干人物。[1][2][3]

简介

何玉成,名琳,号琢石。番禺慕德里司萧岗乡(今广州市白云区)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早年家贫,以教书为生,并在乡组织怀清社,维护地方治安,经年不懈,卓有成效。鸦片事起写有《辛丑首夏书事》等诗,揭露帝国主义侵略 和鸦片输入对中国人民的危害。道光二十一年,英军犯广州,占四方炮台,家居离此不远的何玉成曾谋求“联合本司各社学,保守乡间”。但此时各乡士绅还多存“自保”思想,“未敢擅行”。是年五月,广州北郊三元里农民首举义旗抗英,何玉成积极响应,在乡组织义勇队伍,鼓励乡民勇杀英兵。柬传番禺南海增城诸村,派出丁壮联合抗英,并大败英国侵略军于牛栏岗。事后,清官方授予何玉成“六品军功”。粤督祁埙称“玉成督率乡民,奋不顾身”,给予奖匾。而他未忘各乡伤亡之士,联络众乡绅向粤督祁埙呈递条陈,建议筹设“驱夷忠勇祠”(即义勇祠)“以慰忠魂”。经批准设在民众效死之地牛栏岗,后迁至石井。
何玉成故居
英军被三元里等乡民众击退后,何玉成建议官方“增强设备”,自海珠至石门,如仁威、沙南、荔园、泮塘、穗口及对岸之白沙、增 7,各处水陆要隘,设防置炮。同时,协助民间扩大社学组织。李芳、何有书等发起建立升平社学及升平公所时,何玉成给予大力支持,使社学组织成为一支“无事则负耒力田,闻警则操戈御侮”的民间抗英队伍。西湖社学重修,何玉成为其撰写碑文,指出:“逆夷之所惧者,民心固也,民所以固者,赖社学以维之也。”之后,他还奉命派怀清社义兵千人,驻扎在城外各炮台,防止英兵再犯。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广州人民因英兵开枪打死我群众三人而怒烧英商馆,祁埙等“恐夷人藉口生事”,急请他商议,何玉成即派社学团练千人来省,驻扎在小北较场,使英人知道“众怒难犯”,不敢报复。粤督祁埙等广东地方大吏曾几次保奏何玉成“打仗出力,而且办团辛勤。察其才具,堪[yīng]民社之任。”但清政府始终谕令,将何玉成交“将军伊里布妥为管束,如始终如一,再会同督抚保奏”,表现为朝廷对他的不信任。道光二十四年代督程矞采再摺奏保时,何玉成已参加会试大挑一等,任四川射洪县知县,历十载。中川《射洪县志》、《潼州府志》政绩篇均有传,诗文见“艺文类”。咸丰末年休官回乡,为乡人推举主持保良局,曾力保被朝廷追杀的红巾军多人。同治二年(1863)建议重修怀清社学,并易其名为“佛岭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