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籽

油菜的种子
油菜籽,又称作芸苔子、菜籽,是草本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薹属Brassica)作物油菜(Brassica rapa L.)的种子[1][3]。世界油菜籽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以及大洋洲,其中中国、加拿大和印度是油菜籽产量最多的国家[4]。在中国主产区已基本稳定在长江流域,并逐渐形成了以长江流域产区为主、黄淮海平原产区和北方产区为辅的区域布局格局[5][6]
油菜籽一般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粒很小。按植物特征可分为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根据油菜籽中硫甙(芥子[dài])含量及菜籽油脂肪酸组成比例,可分为[gāo]芥酸型和低芥酸型。油菜籽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乳已退化,种皮有淡黄、深黄、金黄、黑色等多种,上有网纹,黑色种皮的网纹明显。其脱去种皮为胚,胚是油菜籽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两片肾形的子叶和胚根、胚茎、胚芽组成。子叶呈黄色,含有丰富的脂肪,油菜籽的油和蛋白主要存在于子叶之中。在子叶外部可以看到胚乳的遗迹。胚根、胚茎色泽略浅,胚芽不明显[7][1]
油菜籽最早被发现于中国西安半坡原始社会遗址中,距今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8],但最早明确利用其榨油的记载始于唐代的《本草拾遗》。随后开始有记载榨油机和油菜籽的榨油方法,人们也慢慢在生产实践当中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榨油菜籽加工工艺[9][10][11]。至现代油菜籽因含有丰富的油脂,种子含油量为33%~50%,以及氨基酸组成优良的蛋白质,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12],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油菜籽当作主要的油料原料来使用,有着较好的贮藏方法和制油工艺[13][14]。同时油菜籽富含各种营养物质,经过压榨而成的菜籽油是中国主要食用油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植物油,和豆油、葵花籽油、棕榈油一起,并列为世界四大油脂[15]。而通过压榨、萃取等工艺榨油后所剩下的菜籽饼粕,也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可以作为良好的蛋白饲料和有机肥料[16]
1961年以来,世界油菜籽的产量稳步提升。根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数据,世界油菜籽的产量由1961年的360万吨逐步增加到2011年的6245万吨,增长了16倍多,年均增长5.9%[4],其中德国法国荷兰、中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是21世纪近二十年来世界重要的油菜籽贸易枢纽国[17];而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油菜籽及其制品进口国,其油菜籽消费除少量种用及损耗外,全部用以制油消费,出口量所占比重很低[18][19]。除此之外,为进一步高效利用油菜籽,提高菜籽油营养价值、优化菜籽加工产业结构,世界各国学者对油菜籽多种微量活性物质开展研究,如植物甾醇酯研究、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较好[20][21]

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