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

13到16世纪的日本海盗集团
日本古称倭奴国,故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奸民,通称为倭寇。[1]
自元未至明万历(1573~1620)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的穷困武士)、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加之明朝严厉的海禁政策,倭寇前后历时达300年之久。[1][3]
明朝先后任命王抒、李天宠张经、周琉等抗倭,但都不成功,又派郑舜功蒋洲、陈可愿出使日本,希望日本禁倭。之后,浙江总督胡宗宪诱使倭寇头领王直投降,王直最后被杀,尽管倭寇仍在福建月港与广东潮州活动,但残余被戚继光等人打败,倭寇不得不又转向中国台湾、菲律宾、南洋一带。随着隆庆元年(1567年)解除海禁令,残余的倭寇活动走向结束。[4]

名称

倭是中国朝鲜日本的鄙称。中国正史中,《旧唐书》以前都称日本或日本人为“倭”“倭人”或“倭国”,《新唐书》以后则称日本。不过各种野史及民间口头仍称日本为“倭”。在李氏朝鲜文宗元年(1451年)编的《高丽史》中,高宗十年五月有“倭寇金州”一句,“寇”在这里是表示掠夺入侵的动词,“倭寇”并不是一个名词。《高丽史》等史料则记有“倭寇之兴,始于此”,由此倭寇作为术语被确定下来,是在14世纪中叶以后。[5]抗日战争时期也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