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
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1]研究发现,结核病至少已经存在1.5万年,[4]1824年,梅德勒(Medler)和萨萨诺(Sassano)通过动物试验,肯定了吞入含有结核杆菌的物质可以发生肠结核。[5]肠结核好发于肠道回盲部和远端回肠,占胃肠道结核的75%,该病的病理变化随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力而异。[1]
90%以上肠结核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少数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系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而感染。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盗汗消瘦、贫血和全身乏力等,并发症主要有肠梗阻、肠穿孔两种。结合临床表现、血液、粪便、PPD(结核菌素试验)和IGRAs(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实验室检查、内镜和X线、CT等影像学表现可诊断。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消除症状,促使病灶愈合,防止并发症,相关治疗药物有异烟腓、利福平等。[1]
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治结核病的根本办法,患者不要吞咽痰液,应保持排便通畅,要加强卫生监督,提倡用公筷进餐,牛奶应经过灭菌消毒。合理选用抗结核药物,保证充分剂量与足够疗程,是决定预后的关键。[6]

病因

90%以上肠结核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少数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系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而感染。开放性肺结核喉结核患者,因经常吞下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而感染,或经常和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而忽视餐具消毒,结核菌进入消化道。由于结核菌系抗酸菌,较少受胃酸影响,顺利到达回盲部;由于回盲瓣的作用,食糜在回盲部停留较久,食糜中的结核菌有机会与肠黏膜密切接触,增加黏附和侵入的机会;同时回盲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是结核菌最易侵犯的组织,也是肠结核的好发部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