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士奇

清朝经学家
惠士奇(1671年-1741年),清朝经学家,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他出生于江苏吴县(今属苏州市),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曾担任编修侍读学士,典试湖南,督学广东。然而,他因召对不称旨而被罚修镇江城,以产尽停工削籍。乾隆初,他再次被起用为侍读。惠士奇传承了父亲惠周惕之学,著有《易说》、《礼说》、《春秋说》等作品。他搜集汉儒经说,征引古代史料,加以解释,方法较宋儒为缜密,但较拘泥。

简介

惠士奇(1671-1741)清经学家。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编修、侍读学士,曾典试湖南,督学广东。雍正间,以召对不称旨,罚修镇江城,以产尽停工削籍。乾隆初,再起为侍读。传父惠周惕之学,撰《易说》、《礼说》、《春秋说》,搜集汉儒经说,征引古代史料,加以解释,方法较宋儒为缜密,但较拘泥。

生平

惠士奇,清学者、文学家。[1]字天牧,又字仲孺,号松崖,又号丰农,学者称红豆先生,吴县人。[2]惠周惕子,惠栋父。康熙五十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两次担任会试同考官。康熙五十九年,充湖广乡试正考官,接着提督广东学政,倡导读经。雍正初年,命惠士奇留任。应召人对,雍正不满意,罚他去负责修筑镇江城,资金不济停工,削籍归里。乾隆元年(1735)恢复为侍读,免除修城欠款。叫他[zuǎn]修《三礼》。过了四年,告老回乡,卒于家。士奇师承家学,盛年在繁杂的政务之暇,兼治经史。晚年,对“经学”尤有研究,极力矫正汉儒王弼以来空疏说经的弊病;在注疏礼制方面,在古音古字上,不让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再出现,并援引诸子百家之说,来相互引证所以这样制定的深刻涵义。对《春秋》、《大学》等都有深入、独到的研究。他的著述很多,有《易说》六卷、《礼说》十四卷、《春秋说》十五卷、《大学说》一卷、《交食举隅》三卷、《琴笛理数考》四卷。长于赋,清圣祖尝问廷臣谁工作赋,蒋廷锡王顼龄汤右曾与士奇对。其诗沈德潜谓为“近唐人,以自然为宗。”著有《红豆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