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

清代诗人、文论家
沈德潜(1673~1769年),清代诗人、文论家,字碻(què)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元年(1736年),他以六十七岁高龄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赏识其才,称其“江南老名士”。《十朝诗乘》有载:“沈归愚未第时,高宗于《南邦黎献集》中见其诗,即赏之。”[1][2]
沈德潜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官至礼部尚书。沈德潜卒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九月七日,享年九十七,乾隆“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què](què)”;后因受“徐述[kuí]诗案”牵连,被夺官罢祠。[1][2][3]
沈德潜师从清初文论家叶燮,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是“格调说”的代表人物;论诗有复古倾向,崇尚唐诗,有言:“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著有《归愚诗文钞》,编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广泛。[1][2][3]

人物生平

早年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