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文化

日本藤原文化和平安末期文化的合称
国风文化(日语:こくふうぶんか)是日本的历史文化之一,主要指10世纪初至11世纪的摄关政治期文化,对12世纪的院政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国风文化一词最早的文献记录可追溯到江户时代,但现代含义是由小岛宪之在《国风暗[hēi]时代的文学》中提出的。国风文化在整个日本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体现在女贵族们的生活方式上。

历史

国风文化的形成与日本政治独立的需要密切相关。在奈良时代极度崇尚中国唐朝文化的背景下,唐朝衰弱后,日本人开始寻找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方面,从而孕育出纯日本的国风文化。宽平6年(894年),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这一决策加速了国风文化的形成。然而,日本文化的独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变,通过系统性的整理、收集、删减中国文化,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
在文学方面,假名文字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国文学的发展。奈良时代的万叶假名到了平安时代演变为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些文字的使用使得日本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样。藤原氏通过摄关政治和外戚政治,选拔有才能的女性进入皇宫,这些女性被称为“女房”,她们的文学修养和创作才能促成了女性文学家的辈出,如《枕草子》的清少纳言和《源氏物语》的紫式部
在宗教方面,佛教净土宗的流行对国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圆仁和尚将“念佛三昧法”传入比叡山,并进行了日本化改造。源信的《往生要集》将天台宗和净土宗的教义融合,成为日本佛教的集大成之作。空也和尚开创了对庶民传教的模式,被称为市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