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

日本向唐朝派出的使团
遣唐使是指日本派往唐朝的使节。其成员包括正使、副使、判官以及录事,来自舵手、水手、医师、画师、乐师、僧人、学生、造船工匠、铸工等各个行业,代表人物有阿倍仲麻吕(中文名为晁衡)。[1][2][3]
日本遣唐使的出行共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路线也不同。初期(630年—669年)共出行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100~200艘,成员100~200人,航线是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中期(702年—752年)出行四次,使团规模非常大,每次五百多人,坐大船沿南方诸岛进入中国;到了后期(759年—874年),由于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减弱,所以减少派出人员,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4]
遣唐使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中日友好的象征。此外,遣唐使对日本产生了较大影响。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如留唐学生、僧人不仅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还把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1][2][4]

沿革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