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林父

春秋中期卫国卿大夫
孙林父(生卒年不详),姬姓,孙氏,名林父,谥号为“文”,故史料中多称之孙文子,春秋中期卫国卿大夫,孙良夫之子。[1][2]卫武公后裔,春秋时期卫国的卿。前584年,孙林父被卫定公厌恶,出奔晋国[2]前577年,在晋厉公郤犨的干涉下,卫定公被迫接纳孙林父回国,不久,卫定公去世,其子卫献公即位。[2]前576年,孙林父和范文子叔孙侨如华元等与吴国会盟。前571年,参与筑虎牢。前566年,聘问鲁国叔孙豹评价孙氏必亡。前563年,楚国公子贞、郑国子耳伐宋国,卫献公救援。郑国子展、子驷派兵伐卫,孙林父与子孙[kuǎi]抵御。前562年,随诸侯伐郑。前559年,卫献公不敬孙林父和宁殖,召他们赴宴,却爽约。[2]卫献公当着孙蒯的面让乐工师曹唱《巧言》终章。[2]孙蒯告知父亲,孙林父联合宁殖逐出卫献公,立献公之弟卫殇公[2]卫献公逃到齐国[2]前556年,孙蒯挑衅曹国,引起卫国和曹国的战争,晋国调停,扣押孙蒯。前554年,孙林父伐齐。前553年,宁殖临终,后悔逐出卫献公,让儿子宁喜掩护卫献公回国。[2]前548年,卫献公联络宁喜。[2]前547年,宁喜杀卫殇公,立卫献公复辟,孙林父以戚地归附晋国避难。[2]

正文

孙氏为卫武公之后,世代为卫国世卿,孙林父自代父为卿以来,为人专横且好逞强。公元前566年,卫献公派他出使鲁国聘问,并续其父所结之盟,而他却行为无理,与鲁襄公并行登殿,不讲礼节且行为傲慢,给人留下极为不好的影响。在处理与国君的矛盾方面,虽能利用晋国的关系来进行制约,后由于晋国解除了对戚邑的保护,而使孙氏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完全失败。但是在他主持戚邑期间,戚邑成为当时中原文化的热点城市,尽管戚邑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国大夫的家族封地,然而一些重大国际型的外交活动常常在此举行。公元前576年,晋厉公鲁成公卫献公郑成公曹成公及齐、宋诸国代表会盟于戚。同年十一月,孙林父还代表卫与晋、鲁、齐、宋、郑等国大夫会吴国代表于钟离,此事标志中原与吴国开始交往。公元前571年,晋、鲁、宋、卫、曹等国大夫会于戚,商讨迫郑服晋之办法,以使晋称霸。公元前568年,晋、鲁、卫、宋、陈、郑、曹、莒、[zhū]、滕、薛等国诸侯及齐、吴等国代表会盟于戚,商议救陈抗楚之动议。公元前559年,孙林父与晋、鲁、宋、郑等国大夫又相会于戚,以商讨卫献公出奔和另立卫君之后如何安定卫国之事。孙林父是个杰出外交人才,却因为行为极不检点导致孙氏被逐出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