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伯焘

清末闽浙总督
颜伯焘(1792年[a]-1855年),字鲁舆、或作鲁,号载帆,别号小岱,广东连平人,清朝大臣,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派之一。[6][2][3][7]
嘉庆十五年(1810年),颜伯焘考取举人,4年后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5][2]道光二年(1822年)起,历任陕西督粮道、甘肃、直隶布政使、陕西巡抚;道光十年(1830年),任云南巡抚,后兼署云贵总督;道光二十年(1840年),被[zhuó]升为闽浙总督[gào]荣禄大夫,后因失守厦门被革职。[4][3][2]咸丰五年(1855年),颜伯焘办江南军务事,卒于任上,朝廷按受例复其生职。[5][3][4][1]
就任云南巡抚时,颜伯焘施行改建滇池海口石坝等利民举措。任职闽浙总督期间,颜伯焘力抒卫国主张,筹备防务并积极备战。逢英军进犯厦门,他身临督战。因装备落后,厦门一度失守。颜伯焘著述有《回字楼奏议》《四字楼诗文集》。[3][4][7]学者范文澜评价颜伯焘:颜伯焘是极端排外主义者,自满自信,但比起投降要好得多。[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