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澜

中国历史学家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芸台,后改字仲澐(一说字仲潭 ),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3]
范文澜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起,先后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河南大学北平大学等处执教。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和党组织失去联系。1927年回北大任教,从事经史子集的教学研究,[4]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创办《风雨》周刊,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后历任延安马列学院及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北方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在延安时期,受命编写中国历史[5]于1941年、1942年分别出版了《中国通史简编》上、中两册(原始社会鸦片战争前夕)。[6]1945年冬,完成鸦片战争至义和团运动的近代史撰写,次年以《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之名出版,之后改题目为《中国近代史》(上册)。[7][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是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和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3]整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范文澜创建了近代史研究所,完成了《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至第三编的撰著工作,同时领导了中国史学会的学术创作。[9]1969年7月29日,范文澜病逝于北京,享年76岁。[10]
范文澜早年醉心于国学研究,[3]将传统学术方法——主要是晚清古文经学家法和现代史学观相结合,对正史史官制度作了考察和评述。[4]1940年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潜心研究中国历史[3]范文澜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史学经学两方面。史学方面,范文澜是史学界的“马列五老”之一,与郭沫若、吕振羽侯外庐翦伯赞并称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2]其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缔造了近代史研究的革命史范式,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11]经学方面,范文澜1941年发表的《中国经学史的演变》[12]中第一次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梳理经学的历史。[13]

人物生平

年少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