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璲

明代书法家
[suì](1344-1380年),字仲珩,祖籍金华傅村潜溪,后随父入籍浦江(今浙江浦江)。他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宋濂的次子。宋璲10岁通《春秋》,稍长后,博雅善诗文,尤其精于书法。他研究梁代草堂法师墓篆以及吴天玺元年(1376年)皇象书三段石刻,几至废寝忘食,最终悟出笔法。宋璲擅长篆、隶、真、草书,尤其精于小篆,被誉为明朝第一。他的小篆笔法沉顿雄快,兼具篆、[zhòu]之能,不独步骤旭、素。宋璲的书法各体尽皆精妙,与宋克宋广齐名。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书作《敬覆帖》。
洪武九年(1376年),宋璲官中书舍人。因侄慎牵涉胡惟庸案,宋璲蒙受株连而被杀。他的卒年为37岁。宋璲与义乌[]之子王绅并称“婺中二隽”,他们的诗律工整,与当时的名士高皇齐名。[1]

人物简介

宋璲(1344-1380),明代书法家。字仲珩浦江(今属浙江)人。宋濂次子,洪武九年(1376)官中书舍人,因牵涉于胡惟庸一案,受连坐并死。卒年三十七。擅诗,精篆、隶、真、草书。传世书法作品极少,《明史》附《宋濂》后。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