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腔

闽南语口音
州腔,一般指闽南语口音的一种。圣祖陈元光所率开漳将士绝大部分来自河洛固始,他们通用中原的河洛话,亦称河佬话;故早期戍守闽粤的中原府兵后裔也自称为“河佬”。

漳州闽南语

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他们入闽后大都屯居东南沿江、沿海平原地带,河洛话便逐渐成为闽南本土通行的话语,这就是后代流行于漳州、厦门泉州和粤东的闽南话。如今在闽南话当中,仍保留许多古汉语辞语,如鼎(锅)、面(脸)、伊(她)、走(跑)、箸(筷子)、卵(蛋)、莫(不要)、拍(打)、日头(太阳)、暗暝(夜晚)、滚水(开水)、老伙(老头)、姊(姐)、呷(吃)、困(睡)、裳裤(衣服)、行状(模样、风貌)、[qiú](卷曲)、乌(黑)、郎(人)等等。以中原河洛话为源头的闽南话不仅流播于闽南、粤东、雷州半岛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还流播到浙江南部、海南大部和江西东北部、广西东部,甚至四川成都附近、江苏宜兴以及湘西局部等地区。据估计,至今海内外讲闽南话的人数约5000万人以上。泉州话为闽南语过去的代表音,闽南历史悠久的地方戏剧中的梨园戏以及南音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台湾优势的闽南语腔,是“漳泉滥”。海陆丰(汕尾市)大部分地区,龙岩漳平及一些方言岛均流行漳州腔闽南话。
漳州腔一般指漳州闽南语,漳州客家语也有一支在台湾影响较大,那就是诏安腔。诏安腔在语音特点上接近粤台片客家的饶平腔,不同于大埔腔、四县腔、海陆腔,广东饶平腔由于使用人口较少,一般归入诏安腔研究(研究籍贯时,饶平腔又并入大埔腔)。按籍贯来看,台湾客家语主要为梅州籍(或说潮州籍,含四县腔、大埔腔、饶平腔)、惠州籍(海陆腔、四海话/四海腔)、漳州籍;闽南语的祖籍则肯定是漳州、泉州两地。台湾的客家族群人口远远比不上闽南族群,但是语腔却比闽南多很多。闽南族群的语腔只有泉州腔、漳州腔两种,客家族群的语腔主要代表性的语腔就已经有四种。广义的漳州腔包括诏安客语腔,但一般漳州腔特指漳州闽南语腔。

漳州客家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