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酚

酚类化合物
儿茶酚(catechol),也被称为儿茶素、1,2-苯二酚邻苯二酚等,属于酚类化合物。[5]常温下是白色或无色的片状或菱形结晶,具有特殊气味,熔点为105℃,沸点为245℃,溶于水和苛性碱溶液及乙醇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在空气和光线下会变色为棕色[2][4]
儿茶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不仅存在于蔬菜、水果等植物中,也存在于动物组织及微生物中。[6]在1839年,由芮恩施(H. Reinsch)通过蒸馏儿茶素得到。[7][8]早期的制备方法是通过水解邻氯苯酚邻甲氧基苯酚,目前的主要制备方法则是以过氧化氢氧化剂的苯酚羟基化法。[9][10][11]
儿茶酚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在农业、医药和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9][11]比如可应用于农药、照相显影剂、香料、染料和感光材料等的生产。[12][9][13]但因为儿茶酚具有可燃性挥发性和毒性,因此对其储存、运输和防护等工作要求严格,从而避免对人体及环境造成伤害。[14]

发现历史

1839年,芮恩施(H. Reinsch)通过蒸馏儿茶素(含羞草儿茶的汁液)得到邻苯二酚,故邻苯二酚又被称为儿茶酚。[7][8]1841 年,瓦肯罗德(Wackenroder)和茨温格(Zwenger)独立地重新发现了儿茶酚,在报道他们的发现时,《哲学杂志》使用了焦儿茶酚这个名字。[15][16]1852 年,埃德曼(Erdmann)认为儿茶酚是添加了两个氧原子的苯。1867 年,奥古斯特·凯库勒(August Kekulé)认为儿茶酚是苯的二醇。1868年,儿茶酚被命名为焦儿茶酚,之后,《化学学会杂志》于1879年正式将其命名为“儿茶酚”。[17][18]1909年,亨利·德赖斯代尔·达金(H.D.Dakin,英国,1880-1952)利用过氧苯甲酸氧化邻羟基苯甲醛得到邻苯二酚[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