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门

北京故宫外朝正门
太和门,位于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最初名为“奉天门”,后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称“皇极门”,至清顺治二年(1645)定名为“太和门”。太和门在顺治三年(1646)和嘉庆七年(1802)经历了两次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因火灾被焚毁后,次年重建。[1]1961年3月4日,包括太和门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约为1300平方米。其建筑结构为重檐歇山顶,下有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上施以和玺彩画。门前设有一对铜狮和四只铜鼎,这些铜器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侧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侧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平方米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称为内金水桥。广场两侧是东、西朝房,分别用于准备祭祀所需的奶茶、瓜果和面食点心。朝房两侧还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1]
在明代,太和门是御门听政的场所,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但后来御门听政的地点移至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九月,顺治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1]

简介

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