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

纪传体中国通史
《通志》南宋郑樵著,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撰成,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因其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突出,与唐代杜佑的《通典》、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通志》为纪传体,体例多仿《史记》,但改表称谱,改书志称略,又取法《晋书》作载记。记事上起传说中的三皇,下迄于隋,惟有部分内容延伸至唐。全书两百卷,五百多万字,有《帝纪》18卷;《后妃传》2卷;《年谱》4卷;《略》52卷;《世家宗室》11卷;《列传》105卷;《载记》8卷。《通志》的纪传部分多袭旧史,“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二十略》内容之广,门类之全,前所未有,郑樵自谓乃“总天下之大学术”。《通志》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大德三年(1299)福州路三山郡[xiáng]刻元明递修本,《二十略》有单行本。此外,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元至治元年(1321年)摹印元大德本,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为流行的版本。

内容简介

《通志》记述上起三皇,下迄隋代的综合史料通史。郑樵在《通志》中提出会通思想,主张修通史,强调史事、典章制度相依因的联系;主张史书应极古今之变。他反对割断史事联系写断代史。他认为史家应重视实际和学习一些自然方面的知识,并用实际的观察来核实史书的记载。他主张用治军那样严整的“类例”方法来治学,认为史家修史要有独到的见识。《通志》虽在校[chóu]学、音韵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未能在各方面都达到这样的水平。除礼、器服、选举、刑等略外,其余各略都有新意。

作者简介

《通志》作者郑樵(1103年-1162年),字渔仲,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从16岁开始,谢绝人事,闭门读书,"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夹漈遗稿》卷二《献皇帝书》)。他不应科举,无心于仕进,深居夹漈山读书、讲学30年,所以人称为夹漈先生。据《宋史·郑樵传》记载,郑樵好著书,自比不下汉的刘向扬雄。每搜奇书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其家之书而去。他一生著作甚丰,有《氏族志》、《动物态》、《图书志》等80余种。但其代表作,却是一部包罗各代历史的《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