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

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郑樵(1103—1162),字渔仲,自号溪西遗民,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世称“夹漈先生”,宋代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生平不以科举为务,刻苦力学30年,著述宏富,今存有《夹漈遗稿》《尔雅注》等数种,以晚年所撰《通志》最负盛名。宋高宗赵构对郑樵说:“闻卿名久矣,敷陈古学,自成一家,何相见之晚耶?”郑樵非常注重实学,他的一生,正是“敷陈古学,重视实学”精神的写照。[1]
他出生于兴化军莆田县(今福建莆田)一个书香之家,少年时因资质异于常人而被称为“神童”。1126年,郑樵和从兄郑厚联名向宇文虚中上书抗金,但二人未得任用。郑樵因不愿应科举而隐居,在夹漈山中刻苦钻研,著书千余卷。他曾数次向宋廷献书,但结果并不理想。1162年,郑樵因积劳成疾,在宋高宗下达诏旨命他进呈《通志》的当天,因病去世,享年约五十九岁。[2]
郑樵介绍《通志》说:“其书上自羲皇,下逮五代,集天下之书为一书,惟虚言之书不在所用。”《通志》涉及诸多知识学科领域,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并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三通”。[1]
郑樵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涉猎经学、礼乐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与同安主簿朱熹曾有一段佳话,朱熹曾评价郑樵为“山珍海味齐全”。[3]梁启超高度评价郑樵的史学贡献:“宋郑樵生,左(左丘明)、马(司马迁)千岁之后,奋高掌,迈远[zhí],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郑樵淡泊名利、潜心修史的精神,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1]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