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霸王鞭

中国白族舞蹈作品
白族霸王鞭是白族民间七十四种舞蹈里最具代表性和流行最广的舞蹈,它不仅在“绕山林”、“闹春节正月”、“田家乐”三种民俗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嫁娶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霸王鞭舞蹈渗透着白族的历史变迁、宗教活动、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具有古朴幽默、典雅刚健、欢快明朗,清新活波的诸多特点,反应了白族人民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团结进取的精神。白族霸王鞭充满着喜庆欢乐的气氛。霸王鞭用约一米长的空心竹或扁形木条,凿约十公分左右长的四至五个孔,每孔内装二组铜钱,每组用二至三枚。它是一种摇击奏乐器,演出时持杆,以两端随舞碰击身、膝或肘发声,伴歌舞。

族源的发展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有“民家”、“那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居住在丽江迪庆怒江一带的白族,纳西语称之为“那马”,[][]语称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哺”、“洛本”、“罗基颇”,贵州一带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罗苴”、“龙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称呼。在贵州威宁一带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称为“七姓民”。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历史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中国民族语言学界一般认为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白语和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白族并没有书面语言。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白族人口有159.5万多人,云南省白族有133.9万多人,占全国人口的83.9%。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有99.6万多人,占云南省的74.4%。大理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的都城。
白族文化

霸王街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