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出生于江苏兴化,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2]
郑板桥年幼之时读书极为刻苦。十二岁时,他曾到真州的毛家桥学习,十六岁时拜同乡陆震为师,跟他学习填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郑板桥考取秀才。其父亲死后,郑板桥一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在求学通仕途中,他先后于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郑板桥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乾隆十一年(1746年),他自范县调署潍县。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因为民请赈而得罪权贵被罢官。之后,他以卖画为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郑板桥去世, 享年七十三岁,墓葬于兴化县城东的管阮庄。[7]
郑板桥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生前刻有《诗钞》《词钞》《与舍弟书十六通》《道情十首》并行于世。郑板桥“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他的诗作多描绘穷苦人民生活,揭露富豪和胥吏的残暴贪婪,又不拘一格,具有性灵之光,可以视作是清代性灵派的先声。他的书法以画法入笔,介于行书隶书之间,自创“六分半书”,有“乱石铺街”之妙,被人称为“板桥体”。在绘画方面,专长于画兰、竹、石、松、菊等,他重视自己的创造性,主张“胸无成竹”的创作方法,构图“多不乱,少不疏”,并通过题识寓社会伦理教育于画中。他生性旷达,为人洒脱,是“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徐悲鸿先生赞誉:“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下之难得者。”[6][8][9][10]

人物生平

家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