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赞廷

清末民初文学家
刘赞廷(1888—1958)名永[xiè],字[xiè]丞,笔名懒兵。汉族,清末民初文学家,河北河间府东光县人,北洋宪兵学校毕业。

正文

刘赞廷号称清末民初康藏边地一支史笔。早年追随清季川滇边务大臣兼驻藏大臣赵尔丰拓土戍边,在对康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民国间,改任川边军分统,继任蒙藏委员会调查室主任等职。刘赞廷以自己“历边十四年”之经历,[zuǎn]成图志数十种。足见刘赞廷颇重地方文献的运用和编纂。另著有《康藏宝鉴》、《边藏[chú]言》、《藏地秘史》、《三十年游藏记》等作,为川藏的地方文献和方志事业作出了贡献。刘赞廷遗存《藏稿》尤为人们所重。
刘赞廷[清末民初文学家]
刘赞廷,任赵尔丰属员,随清季川滇边务大臣兼驻藏大臣赵尔丰赴川藏,历经边务三十余年,足迹遍于康藏之境。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为处理江孜等处开辟商埠事宜,以四川总督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携陆防两军入藏办理善后事。此后,曾任西藏军营哨官、管带、标统、分统,代理西藏镇守使等军职。在遇达赖喇嘛所阻时,刘赞廷为西军中营哨官,由康定出关,经巴安,分防盐井,适逢藏军袭扰,奉命西渡澜沧江,收札夷,克复闷公,转战于桑昂曲宗。宣统元年(1909),调赴石渠,随征于赤水,渡通天河,转至昌都,经三十九族入藏,进驻江达、波密。后折回,由拉里进攻,破新达寺,南至白马冈。由此,越冬九,至工布以南,收抚底穆宗、布什噶,以至雅鲁藏布江边。宣统三年(1911),适逢西康建省,移防贡县,担任川边第一镇协统,比至鼎革,复带全军驻巴安。民国间,改任川边军分统,继任蒙藏委员会调查室主任等职。民国元年(1912)5月,藏军万人围攻巴安。6月,尹昌衡川军西征平叛,时任标统的刘赞廷在甘孜接令,由增科捷道率兵支援。7月,刘赞廷部在郎翁大桥获大捷,顺利解巴安之围。入冬,因边军统领顾占文欲借兵挺藏,不允,愤而通电下野,刘赞廷接任,代理边军。民国二年(1913),边军驻防金沙江以西,刘赞廷为分统,由巴安夹攻,参与围剿陈步三叛乱。民国三年(1914)1月,时任代理巡防全军统领的刘赞廷督军克复德荣县。是年,川边镇守使张毅到职,分旧边军为三部。刘瑞麟为统领驻巴安,刘赞廷为分统驻江卡,彭日升为标统驻昌都,分段设防。民国四年(1915)6月,边军统领移驻昌都,代统领刘赞廷为边军分统调驻巴安。是年,中央授刘赞廷中将衔加二等文虎章。刘赞廷在任代理巴安县知事。民国六年(1917),藏军越界割草,与边军发生冲突,刘赞廷坐镇巴安,率军作战。其镇守的南路战线坚固,而北路失利。战至翌年9月,昌都失守。10月,时任巴安县知事的刘赞廷,奉川边镇守使陈遐龄之命前往昌都谈判。英国派外交官台克曼赴昌都调解。对台克曼所提协定内容,刘赞廷表示“川藏两军之冲突,为中国境内局部之事,非外人所可以得而干预,”拒绝签字。民国八年(1919),前川都督熊克武调刘赞廷入川,筹议边防。因陈遐龄阻断改由云南进京,又被云南都督唐继尧劝阻,委任川边军司令,令其整顿旧部。1921年,他解甲归田。1923年,入清史馆。1929年,入蒙藏委员会。1930年,随唐柯三入藏处理“大白事件”时,瞻化失守,理化告急,刘赞廷先赴甘孜拦阻藏军。藏方派昌都噶伦阿丕交涉,定于德格会晤。进行之际,适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唐科三先行回京复命,留刘赞廷在甘孜处理善后事宜,至和平解决,终其事。其间,刘赞廷有机会检钞了赵尔丰大量档案,加以诠释,并自著了笔记。后任南京中央蒙藏委员会委员,康定重庆银行西康分行经理,重庆中国毛纺织厂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庆西南图书馆研究员。1953年,重庆市文史研究馆成立,1954年5月聘刘赞廷为重庆文史馆馆员,从事康藏研究工作。著述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