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丰

清朝末年大臣
赵尔丰(公元1846年—1911年),字季和,祖籍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清末正蓝旗人,清朝末年大臣。[1][2]
赵尔丰之父赵文颖道光进士,曾出任山东泰安知府。赵尔丰捐班出身,初任广东盐大使;后历任山西静乐县永济县知县,因治理匪患蝗灾有功,得时任山西[jiàng]知州锡良赏识,以功累迁道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锡良任职河南巡抚,保奏赵尔丰总理黄河堤工,并命其随之赴任热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赵尔丰随锡良入川,任永宁道,残酷镇压古蔺叙永一带的农民起义,时人称其为“赵屠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尔丰调任建昌道,奉命镇压巴塘地区的土司暴动。因平叛有功,赵尔丰获封“武勇巴图鲁”,以侍郎衔任川滇边务大臣,负责推行川藏滇交界地区的改土归流政策。宣统三年(1911年),赵尔丰接任其兄赵尔巽四川总督之职。在保路运动中,赵尔丰迫于清廷压力,武力解散保路团体,射杀群众几十人,酿成“成都血案”,随即因无力阻止四川地方起义而被免去四川总督一职。辛亥革命爆发后,赵尔丰复命为川滇边务大臣。1911年11月,赵尔丰正式宣告四川地方自治,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12月8日,四川军政府军队突然哗变,赵尔丰发布布告安抚军心,被疑蓄意鼓动哗变。12月22日,赵尔丰为时任都督尹昌衡所杀,终年六十五岁。[1][2][3]
《锡良奏稿》评价赵尔丰才能卓著,办事认真,忠诚勤恳。《清代人物传稿》肯定了赵尔丰治理川藏地区的历史贡献,认为赵尔丰在川藏地区所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打击了川藏地区土司政治经济特权,减轻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负担,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也粉碎了英帝国主义企图打通印缅、穿插藏地、俯瞰川滇的阴谋,巩固了中国西南国防。[4]但是赵尔丰在任期间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屠杀革命群众,使其人物形象颇具争议。[1][3][5]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