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

伊斯兰教苏菲神秘主义术语
苦行(梵文:तपस्,Tapas)印度系列宗教包括印度教耆那教的修行方式,故意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种种痛苦来折磨自己。如:印度教中人们通过苦行获得神灵的祝福,或得到解脱。

内容介绍

伊斯兰教苏菲神秘主义术语。阿拉伯语祖赫德”的意译。与禁欲为早期苏菲主义的主要形态,被视为安拉赞许的一种行为方式,是虔诚的苏菲修士应具备的高尚品行之一。苦行常与贫困、安贫相联系、相伴随,其产生同《 古兰经》、圣训和早期穆斯林社会状况直接相关。《古兰经》中既有重视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的启示,也有反对物质享受、重来世甚于今世的内容,经中提倡的坚忍、节俭、安贫和赈济贫民等思想,后来被苏菲派视为苦行的经典依据。圣训中也有类似内容。此外,伍麦叶王朝时期统治者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信仰松弛,引起一部分虔诚的 穆斯林的不满,他们更加重来世精神生活,轻今世物质享乐,以苦为乐,以苦为荣。7世纪末,苦行与禁欲作为一种自发的社会思潮,广泛流传于 麦地那库法巴士拉大马士革巴格达等地,开始成为早期苏菲修士的行为规范。9~10世纪,随着苏菲派的兴起,苦行受到更广泛的重视。一些著名的苏菲学者如侯吉维里、卡拉巴基等,在著作中都曾予以论述,认为苦修的苏菲修士表面上一无所有,实际上无忧无虑,精神上最富有、最充实。约自12世纪,波斯、中亚等地出现了以四海为家、流浪为生的苦行者团体和个人,称为“德尔维什”(Darwish)。苦行作为一种自发的苏菲行为方式,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时常因人而异,因教团而别,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四方面。苦行者一般皆主张不择衣食,以步代车,以步代马,不择寓所。他们认为,苦行者除内心对安拉的虔信外,一无所有,别无所求,而一个人的身外之物只以满足生存为限。苦行者一般以粗羊皮或粗布外衣遮体,以普通食物乃至素食、野果充饥,住所简陋,有的则无固定住所,四处流浪,有些隐居于穷乡僻壤,过单身生活,长期斋戒,彻夜祈祷不止。有的徒步朝觐,沿途宣教。苦行和禁欲被认为有悖于伊斯兰教法规定的行为规范,经常遭到正统的伊斯兰学者的谴责,但在苏菲派中仍广为流行。在其后的发展中,这种行为方式渐为更系统的苏菲神秘主义教仪、礼仪和功修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