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牙

僧人未烧尽遗骨残片的牙齿
佛牙指释迦摩尼的牙齿,释迦牟尼佛盘地在古印度拘尸那伽城,涅盘年代有多种说法,今取公元前五三四年之说。该年五月月圆日夜半,佛陀在拘尸那伽城附近的优波伐檀那林双菩提树下涅盘,时年八十岁。佛陀荼毗后所得的舍利,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四颗牙齿(现人间仅存二颗,详见下文)一截手指骨、两根锁骨、部分头顶骨及几根头发等。

涅盘

当时葬法已有三种与四种之分。三种葬法是火葬(言<荼毗>)、水葬、野葬(弃之荒野);四种葬法是火葬、水葬、土葬、林葬(弃之森林)。《毗奈耶杂事》说:(佛言:比丘)身死,应为供养。比丘不知云何供养。佛言:应为焚烧)。佛陀把火葬列为诸种葬法之首,其俗延续至今。佛陀荼毗后,阿难等弟子从灰尽中得到佛陀舍利(八[]四斗)(《释门正统》)。另说一石六斗(《毗奈耶杂事》)。但二说显然都不是准确计量。至于当时收拾出何种舍利,从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及佛教典籍中的记载可知,佛陀身体的遗骨残片大约不止这些,但未能一一详记。另外一种是《释氏要览》中记述的如五色珠般光莹紧固的舍利子和白色珠状舍利子。后者存世较多,分布亦广。
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不但在今日至尊至重,在佛陀时代也极为宝贝。当时各国为了争夺佛舍利,曾阵兵城下,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严阵以待,扬言(不惜身命,当以力取)。在此紧急时刻,一位名叫香姓婆罗门从中调解,建议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争战。此议被前来争夺舍利的八国国王接受,於是舍利被分为八份,每国一份各自请回建塔供奉。这次事件佛教史称(八王分舍利)。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佛舍利因各种因缘,逐渐流散至世界各地。

诸国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