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本之争

万历十四年到万历四十二年
国本之争,是万历年间明神宗与廷臣围绕册立太子一事进行的持久的博弈,又被称为 “争国本”,时间大约从万历十四年(1586)起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1][2]
万历十一年(1583),淑嫔郑氏封为德妃,次年又[jiàn]越礼制,成为地位高于皇长子生母的贵妃。万历十四年(1586)正月,郑氏生皇三子朱常洵,由此神宗对郑氏更是喜爱有加,同年三月加封她为地位仅次皇后的皇贵妃,明神宗此举颇有夺嫡之意。万历十四年(1586),二月初三,内阁首辅申时行率同列建言立储,神宗不听。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大学士申时行复请立储,朝中诸臣也跟着屡次复请。同年十月甲午,申时行、王锡爵许国王家屏四位内阁大学士更是同时上疏乞休,以去留要挟神宗立储,君臣关系陷入僵局。 万历二十二年(1594),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君臣关系才有所缓和。万历四十二年(1614),福王朱常洵离京 前往封地,这场名为 “国本之争” 的政治 风波才落下帷幕。[2]
“国本之争”是继嘉靖朝“大礼议”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给明代后期的政治生活带来了极深远的影响。[3][4]

背景

偶得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