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

中世纪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圣·奥勒留·奥古斯丁(英文:Augustine of Hippo,拉丁语:Augustinus Hipponensis,公元354年11月13日—公元430年8月28日)是早期西方天主教思想家,[1]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哲学代表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代表理论有“恩典说”“光照说”“上帝创世说”等。[2]
奥古斯丁出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米底亚行省塔加斯特城, 母亲是基督徒,父亲是异教徒。奥古斯丁从7岁起,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17岁时,他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早期信奉摩尼教并悉心钻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最后于386年皈依了基督教。奥古斯丁少年时代生活随性,皈依基督教后痛改前非,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他以忏悔的方式回顾了自己的前半生,记录在其著作《忏悔录》中,该著作也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奥古斯丁做过教师、神父, 后升任北非希波主教,后半生致力于基督教的传教事业。奥古斯丁死于公元430年汪达尔人兵临希波城之际。[3][4]
奥古斯丁借用新柏拉图主义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为人认识上帝的绝对权威奠定了神学基础。他以《圣经》为本提出了正统三一论,主张神是绝对存有和单一不可分的观念,这一观点集中体现在其著作《论自由意志》当中。他把灵魂分为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官能,同时认为这三者是统一的,也就是灵魂是统一的。奥古斯丁认为神是“三位一体”,父、子、圣灵虽有别,但共有一体,本质上是一。他还认为人即使未曾堕落,人未来的命运仍需完全依靠神,相信只有神能恢复罪人自由意志的自由。奥古斯丁还依据基督教教义,建立了当时最为系统的历史哲学体系,即其著作《上帝之城》中的“尘世史”和“天国史”。[3][4]
奥古斯丁以其丰富的思想和聪颖的思辨能力为基督教建立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完整体系,对西欧中世纪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3世纪以前的经院哲学中,奥古斯丁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在中世纪时,奥古斯丁因其宗教立场被教会称为“恩宠博士”“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上帝的使者”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者把“回到奥古斯丁”看做是改革教会的一个途径。在近现代的许多哲学流派中,也经常见到奥古斯丁哲学的影子,由此他被称为“西方的导师”。[4]

人物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