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裕

王承裕
字天宇,号平川。陕西三原人。王恕季子。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兵科给事中,迁吏掌科。历官太仆少卿、正卿,南京太常卿、户部右侍郎、南京户部尚书。其学受之家庭,曾侍父恕归乡,讲学于弘道书院,弟子至不能容。冠婚丧祭之礼必率礼而行,三原士风民俗为之一变。著有《太极动静图说》。

正文

(1465~1538),字天宇,号平川,明朝大臣,三原县北城人。吏部尚书王恕的幼子,父任河南左布政使时生于官邸,此后,一直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七八岁时所作的《屋隙诗》中即有“风来梁上响,月到枕边明”的佳句。十四五岁时,在南京莆田县萧先生读书,萧先生令其连续侍立三日,一无所授。回家后对父亲说:“萧先生待儿如此,是认为我不值得教么?”王恕说:“好啊!值得教啊!这才真正是你的老师!”由此尊敬老师,喜欢读书,日有所进。十七八岁时即著《进修笔录》一书,经崇仁县吴宣作序,流传于世。20岁时又著《太极动静图说》。成化二十二年(1486)22岁,乡试中举。
成化二十三年(1487),孝宗即位,征召王恕入朝,拜为吏部尚书。王承裕随父进京,经常代为接待来访宾客,得以与当时名流交往,由此见闻益广,学业猛进。弘治六年(1493)举进士,适逢父亲受到排挤,致仕归里,王承裕遂告假回家,侍养父亲。在此期间,他开门授徒。起初借僧舍为讲堂,题名“弘道书屋”,弘治八年(1495),因求学者日众,僧舍不能容纳,众议募捐,于是,借永清坊普照寺废院创建了“弘道书院”。书院以“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列、长幼序、朋友信”为治学准则,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检验标准,把“赞化育、参天地”视为宏道之极功,并依据白鹿洞书院教条订立学规20条,以约束诸生。书院有考经堂,藏书逾千卷,王承裕亲自授课,其讲学“宗程(程颢、颐程)、朱(朱熹)以为阶梯,祖孔(孔子)、颜(颜渊)以为标准”。师道自居甚严,弟子咸知敬学,故自树而成名者甚众。礼部主事王云凤曾为其作《弘道书院记》以述其事。
过了几年,孝宗授王承裕兵科给事中。在任期间,他出京治理山东河南屯田,减登州莱州二府粮额为三亩征一斗,归还了青州、彰德二府早先钦赐给王府的360余顷军田;两次出使藩国,馈赠一无所受;有《时政》、《先务》等疏,皆切中时弊。武宗即位后,升任吏科都给事中。正德元年(1506),太监刘瑾专权,群臣多出其门,王承裕上疏请求进用君子、斥退小人,冒犯了刘瑾,罚王承裕出粟300石,输送边疆。正德三年(1508)父亲去世,王承裕回家守孝,孝满时,刘瑾已经伏诛,遂以原官迁太仆寺少卿,后为太仆寺卿,调南京太常寺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