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国

古代西域的君主制佛教王国
[tián]国(公元前232年—公元1006年),是古代西域君主制佛教王国,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国都西城,东部靠近且末、鄯善,西部接壤莎车疏勒[1][2]
公元前2世纪,于阗国以城邦形式出现,西汉时尉迟氏建立国家。东汉初,于阗国与莎车国发生战争,被灭。公元70年左右,于阗国将军休莫霸自立为王,由休莫霸兄长子广德继位后,先后降服十三国,灭莎车,成为西域强国,与[shàn]善国共为丝路南道两大国之一。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吐谷浑[a]攻打于阗国,于阗第二次亡国。隋唐之际,于阗国被西突厥占领,之后于阗王又借机复位。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于阗国被吐蕃占领,于阗国迁都到北面的神山堡[b]唐懿宗时(公元860年前后),吐蕃势力退出西域,于阗王返回旧都。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黑汗王朝[c]向于阗发动“圣战”,战争持续达30余年,于阗国先胜后败,胜时曾攻到黑汗王朝国都喀什噶尔城下,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于阗国被黑汗王朝攻占,于阗国灭亡。[1][3][4]
于阗国位于丝绸之路佛教东渐的要道,佛教信仰浓厚,是大乘佛教的弘法中心,政治上是君主制国家,一直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从属中原统一王朝的统治,接受其屯垦驻兵;经济上,以农业经济为主,纺织业发达,盛产玉石;文化上,于阗国擅长歌舞,风靡中原,佛教经典众多,是中原佛教源泉之一。[1][5]

历史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