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丛子

儒家杂记类著作
《孔丛子》是一部由孔子后裔搜集、编著,具有孔氏家族史和孔氏家学学案性质的杂记类著作,主要记载孔子、子思子高、子顺等十几位孔氏子孙的日常言谈、接人待物以及对治国理念的看法。旧题作者为鲁国孔鲋,现流行观点为汉魏间人王肃伪造。也有宋咸说、[]撰臧附说、异名说、孔氏子孙说等不同观点。现存的版本有七卷和三卷本,篇数皆为二十三篇。两种传本除分卷不同外,内容并无太大的差异。[3]
《孔丛子》历来被认为是从家族角度理解孔子及其后人思想的重要参考书。这部书的主要思想涉及儒家政治、伦理、仪礼、婚姻等各个方面。书中继承了孔子“仁” 的思想, 形成了以仁爱为主要思想的家风,丰富了中华民族家风思想的内涵。除此之外,《刑论》篇还发扬了原始儒家重民慎刑的核心价值观,提出先礼后刑、重礼轻刑的思想,为促进现代法制观念发扬提供借鉴。[4][5]
《孔丛子》是一部重要的孔氏家传文献,该书引用了大量的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材料,包括《尚书》《诗经》《墨子》《春秋经传》《吕氏春秋》等传世文献,同时也保留了一些失传的历史文献及相关材料。它对于补正上述文献流传中的讹误及佐证、纠正时人的某些研究结论,以及儒学思想史的探索,具有重要的价值。《孔丛子》还重点记述了孔子后世子孙的言行事迹,有助于研究汉代孔氏的谱系、家学的情况。[6]除此之外,《孔丛子》也宣扬、阐发了孔子的仁爱礼义、为政以德等思想,为传承儒家思想、发扬儒家圣人人格,提倡良好的社会风气上起到重要作用。[7]

书名内涵

《孔丛子》的书名可以解读为“孔家杂记”或“孔氏杂记”。《孔丛子》原书名为《孔丛》,宋咸解读《孔丛子》为:“盖言有善而丛集之也”,宋咸认为此书是汇聚孔子及其子孙的良言编撰而成,他将书名改为《孔丛子》。“孔”即以孔子子思子高、子顺等十几位孔氏子孙为代表的孔氏家族的统称。“丛”是战国秦汉之际诸子文献常用的一种编[zuǎn]体例。《说文解字》解释“丛,聚也”,本义指聚集在一起生长的野草。“丛”用以指称体裁,就是指一种将前人的言行以及流传中的文献材料聚集在一起的古书体例。《论语》《说苑》《孔子家语》等书均采用此种编辑方式。[3]也有学者如章太炎认为,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引用“《孔[cóng]》所谓”,“孔藂”与子臧的父亲名字相关,“孔丛子” 三字, 在孔氏家族内,既是人名,又是书题。《孔丛子》的书名是以孔藂一名转换而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