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伋

春秋时期思想家
[](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孔伋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子,并将孔子的思想学说传承给了孟子。因此,他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1][2]
孔伋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继承了孔子的中庸之学,并发展了孟子的心性之论。他的思想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由于这一影响,北宋徽宗时期,孔伋被追封为“沂水侯”。而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他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因此,后人尊他为“述圣”,并在儒教祭祀中予以崇敬。[2]
尽管有传说称《中庸》一书是孔伋所作,但这一说法难以证实。而他所著的《子思子》一书已经失传。然而,孟子曾就学于孔伋的门人或弟子,后世将孔伋与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荀子・非十二子》也将孔伋和孟子归为一类,称他们的思想为“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2][3]
总而言之,孔伋是一位重要的春秋时期思想家,他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