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义

论汉代五经同异,统一今古文经义的重要著作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或《白虎通德论》,共4卷,东汉班固撰。是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班固等人根据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因辩论地点在白虎观而得名。[1][2]
东汉年间,具有国学性质的经学日益繁琐支离,解释也越来越繁杂,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与谶纬之学相互斗争。在这种背景下,汉章帝大会群儒,召开了白虎观会议,希望能统一经说,为朝廷利用儒术施政提供理论依据。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结论作成《白虎议奏》,后再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白虎通义》内容包罗万象,在政治、思想、伦理等各个方面,都为人们规定了行为规范。《白虎通义》用阴阳五行来普遍地具体地解释世界的一切事物,大者如“三纲五常”,小者如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现象,都可以用阴阳五行说去说明,成为封建统治的法典性著作。[2]
《白虎通义》是自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经义的总汇,是汉章帝钦定的群经大义。在历史上,它彰显专制权威,以“法”的形式得以推广;在哲学上,它继承了董仲舒天人观念,以“礼”的思想自成体系;在宗教上,它宣扬神学思潮,以宗教思维影响社会信仰。同时,《白虎通义》也是当时儒学理论的最高体现,对后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作者介绍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宝鸡市)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