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经学

两汉间研究儒家经书形成的学派
今文经学是一门于汉代成型的儒学流派,与古文经学相对,在汉代被列为官学。因为该流派所依据、研习的经典文本是经汉代官方隶定的版本,文本文字为当时通用的隶书,与古文学派所依据的出于孔壁、民间,未经隶定的文本相对,故而称为今文经学。[3][8][9]其主要特征是将孔子视为一名改革周制的政治思想家(极端者则将孔子视为替天立法的圣人),认为五经为孔子的致治之术,重点在于探明孔子的微言大义。此外,其加入大量的占卜、阴阳学说,提倡天人感应,服务于社会政治,具有政治哲学的特征。其实际开创者为西汉董仲舒,集大成者是东汉何休,主要思想包括素王改制、大一统、张三世、通三统等。[5][6][7]
今文经学的前身为战国时代的齐、鲁儒学。[10]及至汉武帝用公孙弘议, 设五经博士,又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表彰今文经籍,今文经学遂大盛。西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逐渐兴起,并与今文经学竞争。今文经学因拘于师承家法,流于繁琐和诞妄,逐渐衰微。东汉初,光武帝改变王莽的政治措施,曾恢复设立今文十四博士,但不久即废去。东汉末年,混同今古文经学的郑学兴起,经学上的今文、古文之争趋于平和。[11][12]清代中后期,社会矛盾尖锐,民族矛盾突出,庄存与刘逢禄等学者重新发现今文经学,开始以今文经学为中心构建其思想体系,形成“常州学派”,并用以对抗当时的乾嘉学风,同时对现实进行批判。清代末期,康有为等人利用今文经学的思想,为其维新变法提供支持,今文经学再次复兴。[13]
今文经学的代表著作包括《春秋繁露》《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论语说义》《今古学考》《孔子改制考》等。[4]在汉代,今文经学作为汉代的官方学说,对汉帝国的合法性,以及汉代的政治实践、司法实践造成了重大影响。[14]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打破了乾嘉学派传统的学术格局,并且成为了一种批判现实社会政治弊端的重要精神资源,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并直接影响了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13]支持今文经学的学者认为,成型于西汉的今文经学尚且保留了战国学术的遗风,其思想更关注政治、义理,保留了孔子改制变法的微言大义,具备革命性、先进性。[15]而反对派则认为,今文经学的研究方法过于随意,歪曲了孔子思想本身的面貌,并且夹杂有诸多迷信的成分,是不可取的研究方法。[13]

定义

今文经学是一门于汉代成型的儒家流派,之所以名为“今文经学”,是因为该流派所依据、研习的经典文本是经汉代官方隶定的版本,文本文字为当时通用的隶书,与古文学派所依据的出于孔壁、民间,未经隶定的文本相对。今文经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相关的思想通过学者口耳传授。古文经书则主要由西汉中叶以后在孔壁、民间重新发现的版本组成,这些经书往往以汉代以前的文字书写,故被称作“古文经”。今文经与古文经不仅书写的字体不同,字句、篇章、解释,以及对古代的制度、人物的评价也有出入。汉武帝以后,今文经学被汉代官方认可、立于学官,是汉代的官方儒学,因此学界也有将立于学官的学派划入今文学,未立学官的学派划入古文学的分法。[3][8]根据这一分类,则“今文经学”即意指在汉代被立于学官的《易》施氏(施雠)、孟氏(孟喜)、梁丘氏(梁丘贺)、京氏(京房)四家之学;《书》欧阳氏(欧阳生)、大夏侯氏(夏侯胜)、小夏侯氏(夏侯建)三家之学;《诗》齐、鲁、韩三家之学;《礼》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氏(庆普)三家之学;《春秋》严氏(严彭祖)、颜氏(颜安乐)二家之学(均属公羊学)。[16]除此之外,《春秋》谷梁学虽然未在东汉立于学官,但一般也被视作今文经学的一部分。[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