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

唐代诗人、官员
李峤(645年~714年[a][1],字巨山,出身赵郡李氏东祖,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唐朝时期宰相,诗人。[2][3][4][5]
李峤幼年丧父,少有文名,十五岁时通晓“五经”,曾与王勃、杨盈川有交往。他二十岁那年进士及第,初任安定尉,后在应制科考试获得甲科,迁调长安尉。调露元年(679年),李峤升任监察御史,奉命去岭南监军,亲入獠洞,安定獠乱。武周时期,李峤升任给事中,因替狄仁杰辩护,被贬润州(今江苏镇江)司马,后召回任凤阁舍人,负责撰写朝廷问策号令。期间,李峤曾上奏武则天,为右御史台的工作提出建议。此后李峤累迁麟台少监、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鸾台侍郎等职位,因与舅舅同为宰相,被贬成均祭酒,领修《三教珠英》。[6]后再任宰相,劝谏武则天不要建大佛像。唐中宗李显即位后,李峤因曾依附张易之兄弟,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刺史,数月后召回,授吏部侍郎,封赞皇县男,期间他上奏李显,提出十余条施政得失的建议。当时[nìng]武三思等人败坏朝纲,李峤为保全自己,无所作为。其后封爵赵国公,以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他依附韦皇后一党,曾密奏请求将相王李旦的儿子赶出京城。后李旦称帝,李峤被贬为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开元二年(714年),李峤再被贬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别驾,迁庐州别驾,死于任上,终年七十岁。[1][2][4][7]
李峤一生先后三次担任宰相,政治上他为唐朝岭南安定獠乱,又抑制酷吏政治。文学上他富有文采,年少成名,晚年被尊为“文章宿老”,是当时学者取法的对象。其作品有《李峤集》五十卷、《杂咏诗》十二卷等。他的诗作多为应制诗和咏物诗,作为武周时期的文坛领袖,在唐代诗史上自有其承上启下的历史功绩,推动了唐诗体制的发展和诗歌艺术的繁荣。《旧唐书》誉其为“一代之雄”。[8]其代表作《汾阴行》,颇为时人所推崇,玄宗晚年听梨园子弟歌此词,一再赞叹,“李峤真才子也”。[2][9][10][11][1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