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

唐朝皇帝,史称唐睿宗
李旦(公元662年6月22日—公元716年7月13日),即唐睿宗,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第八个儿子,母亲为武则天,初名李旭轮,后更名为李轮、武轮、李旦。[1]
李旦从小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任洛州牧。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帝,而武后临朝称制[1][2]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周建立,李旦被降为皇嗣,改姓为武,恢复本名“轮”。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其被复封为相王,囚禁于宫中,后参与神龙政变,实现大唐光复。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隆政变后再次成为皇帝。[3]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让位于皇太子李隆基,称太上皇,李旦成为太上皇之初仍掌权,后太平公主欲发动政变玄宗杀太平公主一党后李旦发诏书称还政玄宗,迁居百福殿。[4]开元四年(公元716年7月13日)病逝,享年五十五岁,庙号睿宗,葬于桥陵谥号大圣贞皇帝(《新唐书》称大圣真皇帝),后经改谥增谥,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1][2][5]
李旦在位期间,听取姚崇等大臣的建议在内政上革除弊政,休整纲纪,拨乱反正,朝政一派振兴之气;对外采取和亲、招抚政策,同时设立节度使稳定边境;文化上尊孔祭孔。[4]司马光赞这个时期“复有贞观永徽之风”。[4]文学上,著有《睿宗集》。[6]后世对唐睿宗的评价褒贬不一,《新唐书》称赞他为人谦恭、有诚心;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孙甫也认可李旦的功绩,认为他懂得权衡,有大局观。但是如北宋学者石介张唐英却认为,李旦执政期间,朝纲混乱,纵容太平公主等人乱政,以致于法纪废弛,可谓庸主。[7][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