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

北宋哲学家
石介(1005-1045)字守道。[yǎn]州奉符(山东泰安东南)人,北宋哲学家,[1]泰山五贤之一,学者习称石介为[]徕先生。北宋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与胡[yuàn]、孙复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2]
石介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曾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推官、镇南军节度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等职。石介在南京任职期间结识孙复,后到泰山讲学,拜其为师。景佑三年(1036),石介任嘉州军事判官,因母亲去世,归家奔丧。居丧期间,石介在徂徕山长春岭下建徂徕书院,“以《易》教授诸生”。庆历二年(1042)夏,石介服丧期满,召为国子监直讲。庆历新政时,石介作《庆历圣德诗》,积极拥护改革。新政失败后,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迫出任濮州通判。庆历五年(1045)卒,石介葬于徂徕山下。[2]
石介著作主要有《易解》5卷,《易口义》10卷,《唐鉴》6卷,《政苑》1卷,《徂徕先生文集》20卷,《三朝圣政录》等,其思想以维护王权为要,其“道”“气”论、道统说,为宋代巩固王权、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明道”“致用”的为文原则,开理学文学批评的先河。[3]

人物生平

石介出生于一个“世为农家”“豪于乡里”的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其父石丙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进士,“专三家《春秋》之学”,“仕至太子中舍”,官至太常博士。石介“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二十多岁时,他北游魏地,到宋初古文家柳开的出生地瞻仰柳氏遗迹,后又南下宋城(今河南商丘),进南都学舍,跟随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诵读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