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襄

明末清初文学家
冒襄(1611年[1]—1693年[2]),字辟疆,小名绳绳,[3]号巢民、朴巢、朴庵[4],晚年号静茶老人,江南如皋(今江苏南通如皋)人。[5][6]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副榜贡生[7]明末四公子”之一,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书法家、文物鉴赏家。[6]
冒襄出生于如皋冒氏,先祖为蒙古贵族后裔,冒襄自幼聪颖,10岁能吟诗,14岁出版诗集,董其昌[a]亲自为作序,[8]被誉为神童。[9]冒襄16岁就中了秀才[10]此后,冒襄先后六次赴南京参加乡试均落第,仅中两次副榜。[11]天启七年(1627年),与郑元勋结识,[12]结社于[hán]上,[13][14]同年加入复社。人们把冒襄与陈贞慧[b]方以智[c]侯方域[d]四人,称为复社四公子”,[11]他们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11]崇祯十三年及崇祯十四年(1640-1641年),连年大旱,引发严重灾荒,冒襄带领家丁从腊月一直到来年春天四月,每日赊粥,达百万人次。[15]顺治九年(1652年),发生了比崇祯十三年(1640年)更严重的大饥荒,[16]“辟疆捐金破产”赈灾。[17]
顺治十一年(1654年),冒襄买下水绘园,并加以扩建,使水绘园成为原东林党、复社中江南抗清志士遗孤的庇护所。[2][8]朝廷的督抚御史都曾推荐冒襄入朝为官,冒襄都以父亲年迈需要赡养为借口推辞了。康熙年间,依然有人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举荐他,冒襄亦坚辞不受,以遗民自居。[18]冒襄不事清廷,日日于水绘园中,亲自给十几名童子传授歌唱技巧,[19]暗中参与复明活动,后因其兄弟的告发,冒襄的水绘园被朝廷盯上。冒襄无奈卖掉祖业,移居陋巷,上下打点。[20]冒襄晚年身居陋室仍“手不释卷”,自谓“余生之幸载”,[11]自号静茶老人。[6]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冒襄亡故,享年八十三岁,私谥潜孝先生。[8]
冒襄工诗文、善书法,其诗风格清丽[21],冒襄书法也绝妙,喜写大字。[11]且著述颇多,流传于世的有《先世前微录》《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8]《芥茶汇抄》《寒碧孤吟》《影梅庵忆语》等。《影梅庵忆语》为冒襄与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的回忆,[11]影梅庵忆语》开创了明末清初忆语体小说的先河。[22]
时人评价冒襄:“东山丝竹西山蕨,百代文章一代人。”[23]“风流文采,映照一时。”[24]毛泽东对冒襄评价颇高,认为冒襄是明末四公子之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且着重实际,清兵入关后,做到全节而终。[25]